若想了解更多资讯,请留下联系方式

我们正在提交您的信息,请稍候……

投资中的那些“偏见”:为何选择产品会缺少底气?

2018-06-01

  诺贝尔奖得主Daniel Kahneman曾说过,“人类在处理复杂信息时呈现出不可救药的不一致。

  当人们被要求就同一问题做出多次判断时,他们经常会给出不同的答案”。换句话说,因为认知偏差的存在,他们的决定能够轻易被左右。

  例如,有的投资人说,自己有笔资金在账户上已经放了一个月没投出去,看什么产品觉得都不靠谱,时间长了又担心资金闲置时贬值,搞得自己有点担心和焦虑。

  小盛认为即使有人为他推荐了某只低风险的产品,他的焦虑与担忧也不会消失,因为他在做投资决策时始终底气不足,之所以底气不足,源于他们对风险的恐惧:

  什么才是风险;如何找出并接受风险 。

  就投资而言,风险是投资过程中可能的危险和不确定情况,是客观存在的,不管你是否理会,风险就在那里。

  弄清楚风险是什么,才能应对和避免投资过程中的危险和不确定情况,才能更有底气做出投资决策。

  风险是可以测量的,不带偏见的看待风险,不过度重视和过度轻视风险,是做出优秀资产配置的关键。

  只有将风险的问题都弄清楚了,焦虑感才会真正消除。

  反之,如果投资者过度依赖现成的答案,只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生存的能力,焦虑也会如影随形。

  如学生时代,我们都经历过考试,你可以通过偷看别人的答案知道选A还是选B,但获得的始终是很虚的成绩。要想以后都不犯错,你更需要学习掌握为什么选A和B,错在哪里。

  关于我们该如何去评估和判断风险,这也是非常难的一点。就像投资时,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的声音:

  “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太少了,不敢投”、“这支股票价格太高了,不敢买”、“这支基金去年业绩很好,今年应该也不错。”

  可以看出,大部分投资者经常会基于某一两个特定的因素,来判断产品的风险大校但是,单凭某一个因素,片面得出项目风险大小的结论,显得非常没有说服力,可能连自己都不会完全相信。因为决定项目风险的还有其他因素已经被忽略掉了。

  人们容易对已经了解的事物产生画面感,遇到问题时自动从记忆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画面与实例,如果找的轻松顺畅,这些事情发生的概率就会被判断为很大。

  这就是卡尼曼提出的“可得性偏差”,即人往往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可能性。投资者过于重视直观、易得的信息,忽视对其他信息的关注与分析,从而造成判断的偏差。就像一些投资者认为去年表现好的基金今年一定也会好、价格高的股票风险大一样。

  有位教授曾做过一个冰淇淋实验,说明了同样的问题:

  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,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,看上去要溢出来;

  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,装在10盎司的杯子里,看上去不满。

  在直观的情况下,你愿意为哪一份付更多的钱呢?

  分别实验的结果是:人们愿意花2.26美元买7盎司的冰淇淋,却只愿意用1.66美元买8盎司的冰淇淋。

  因为大多数人的决策是基于有限信息的理性(实际上就是主观感受),而不是基于充分信息的理性。

  就像都是由肉组成的,但有的组成了人,有的组成了一只羊,各个元素没有不同,但组成的结构不同,结果就会有巨大差异,眼中不能只有肉,还得有人和羊的区别。当我们拆解某个产品成为多个因素后会发现,通过一两个因素去判断项目的风险是多么的不足。

  尤其是这一两个因素还可能只是投资者的“可得性偏差”。

  风险是个整体的概念,需要基于尽可能充分完整的信息去分析。

  所以,在市场中,我们常会面对800块的茅台和8块钱的乐视,到底谁更便宜?2000块的茅台还能不能投资?1000块买的茅台需要持有到什么时候......我们应尽量去避免“可得性偏见”,去寻找“值其价”的理由、以及“值其价”的周期,能够既不要做“价格投资者”,也不要做“价值投机者”。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所选择投资的产品,才能得到你想要的更为丰厚的回报。    好了,关于投资中的“可得性偏见”,本期小盛就讲到这里,在下一期,小盛将会讲解人们在投资中最容易犯的行为偏差之一就是过度自信,或者称为高估了自身经验的价值的原因,并教大家如何来避免证实性偏差(confirmation bias)等偏见。

上一篇:

  

下一篇: